12月24日,本届云水文化节“云水顽潮”赛道总决赛率先拉开帷幕。选手们点燃青春热血,以赤诚之心舞动全程,为梦想全力以赴,突破自我。随后少?组Freestyle、齐舞项目、成?组Freestyle2v2、成?组项?季军争夺赛、少?组决赛、齐舞决赛将决赛推向新的高潮。
12月25日,经过海选,半决赛杀出重围的15支“快乐社区”队伍,将精心编排的节目展现给观众,现场掌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快乐社区”赛道是为丰富退休人员的生活、为社区文艺积极分子搭建的舞台,旨在传播正能量,用快乐和健康的方式,把社区共建、文化养老落到实处。
25日晚,备受关注和喜爱的“云水国风”“云水顽潮”总决赛巅峰之夜上,云南大山公司负责人表示:“云水文化节是云南山泉响应云南省‘百亿云水’产业建设和‘云品出滇’战略,在青岛啤酒集团国际化视野的指导下,不断挖掘和丰富‘云水’文化内涵,打造的一年一度云南歌舞盛会。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调整,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新阶段,文化生活和经济市场正有序恢复,云水文化节的成功举办,用热情洋溢的表演,积极向上的态度,提振了市场的信心和活力,激活了沉寂已久的文化活动。”
国风板块精致的妆容、精美的华服和别具一格的道具,伴随着悠扬的国风古韵,一场无与伦比的国风视听盛宴呈现在观众面前。裙裾飘飞,流光如醉,似凌空而下,如隔雾观花,舞一场淋漓尽致,惊艳全场;歌一曲对月临风悠扬醉人。观众似乎穿越了千年,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云南山泉成立20余年来,已为云南千家万户消费者提供了约4亿桶优质好水。云南好山好水孕育出的云南山泉,水源地位于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是云南省得天独厚的优质天然软泉水源,pH值大于7.5,并通过国际可持续水管理联盟AWS黄金认证。云南山泉的水源自地下约497米的玄武岩层中,通过深行于地下的密闭管道,软泉水不接触任何外部环境,直达工厂。
青啤优家云南山泉2022第二届云水文化节总决赛的成功举办,为文化生活带来了“人间烟火”,吹响了行业前进的号角。“云水文化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各圈层共同发力,以文化为舟,载云水出滇,为云南省“百亿云水”产业建设和“云品出滇”战略迈出坚实一步,青啤优家云南山泉也将持续发挥国有企业的担当,继续将云水和云水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平台。云南网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系列解读③牢固树立大食物观 夯实农业强国建设基础****** 作者:孙致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这是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安澜大局的谋划。大食物观,反映了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的现实,为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开辟了新的战略路径。 从“粮食”到“食物”再到“大食物观”的转变,既立足于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也是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一方面,树立大食物观,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构建可持续、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树立大食物观,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稳定安全供给,让食物品类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优化、品质更有保障,牢牢守住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幸福”。 我国有14多亿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食、10万吨食用油、192万吨蔬菜和23万吨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国之大者”。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3730.6亿斤,已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续写了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养活世界近20%人口的奇迹。但也应该看到,在内部,今后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继续稳产增产面临的资源、环境、科技等方面的约束会越来越大,并且近年来,较高的生产成本、较高的食物损失与浪费率、不合理的居民饮食结构等因素导致我国粮食和部分重要农产品进口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在外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汇之际,国际经贸摩擦频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地缘政治冲突与阵营对抗加剧和新冠疫情持续,导致全球农产品市场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外部风险和压力,对我国食物供需平衡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严峻形势,如何稳定安全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健康化、个性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这需要在生产端、消费端、流通端和贸易端同时发力,推动大食物观落地、落实、落细、落好,夯实农业强国建设基础。 在生产端,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依靠科技和改革的双轮驱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持续增强“多元、营养、健康”食物的国内供给能力。 在消费端,要加强膳食营养与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强化全社会“大食物观”共识,培养居民尽快形成科学健康、杜绝浪费的良好饮食习惯,优化膳食结构,平衡膳食营养摄入,推动居民饮食结构尽快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型。 在流通端,要以“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为理念,以建设农产品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大流通体系为抓手,从顺应生产端和消费端的供需结构变化出发,全面发力打通食物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确保多元化食物产得了、运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在贸易端,要依靠制度型开放推进更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消除和防范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双循环面临的障碍和风险,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加快构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食物稳定安全供给大格局。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安全底线和重要物质基础,必须立足现实国情,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资源要素有效配置,以推动尽快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项目编号:71961147001)的阶段性成果)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